作者: 來源: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: 2025-04-03 09:25
春耕時節,單縣浮崗鎮張樓村村民謝協議家門前,購置糞箕子的車輛吸引路人駐足觀看。
“隨著農業機械化生產能力和水平的提高,這種傳統的農家工具很少見了,但是輕來輕去的小活兒,還真離不開它!”“用的少了,賣的也少了,會條編手藝的人更少了!”“這種手藝活兒也只有上了年紀的人才干,年輕人嫌臟嫌累不會干!”……眾人紛紛議論道。
糞箕子也稱糞筐子,是魯西南地區特有的農家條編器具。20世紀90年代之前,糞箕子還是農家必備用具,可以裝運糞土、柴草、垃圾、莊稼等,單人使用,肩膀挎起,脊背協力,老少適宜,負重載多,方便快捷。
送走熟悉的買主,謝協議接著編糞箕子,只見一根根光潔堅韌的白蠟條于其手中上下翻飛,大約兩個小時,一只結實美觀的糞箕子就編好了。
今年67歲的謝協議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跟父輩學習條編技藝,揮手彈指間過去了40多個年頭。如今,謝協議一雙巧手變得粗糙、布滿老繭,卻將傳統織造藝術變成打開財富的“金鑰匙”,心手相依“編”出了屬于自己的幸福生活。
“編制糞箕子看似粗糙低劣,其實是精細的技術活兒,既要手勁又要手法,缺一不可,手勁要強過白蠟條的韌勁,‘聽話’的白蠟條經過一纏、二繞、三固定才能成器。”謝協議告訴筆者,編制一只糞箕子要經過選料、打底、塑型、擰幫、修整等十幾道工序,而每一道工序都講究技巧和技法,尤其考驗從業者的毅力和耐心。
眼力要穩,底面要平,經緯要搭配好,粗細要均勻,這樣編出來的糞箕子才能勻稱好看、扎實耐用,這是謝協議遵循的基本準則。
如果沒有其他事務的影響,謝協議一個月能編制近百只糞箕子,收入不少于2500元,年總收入近3萬元。“依賴這門家傳手藝,我供給全家生活開銷,供養3個孩子上了大學,并成了家、立了業。”謝協議的話透露出獨有的自豪感。
如今,浮崗鎮一帶從事條編行業的僅剩謝協議一人。雖然糞箕子的使用量在逐漸萎縮,但仍然在農村傳統生產生活方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,因此謝協議的糞箕子產銷量始終保持一定水平。“只要有人需要就有市場,我會一直編下去。”謝協議說,“這也是對非遺手造文化的一種傳承,不能在我手里斷了薪火!”
文/圖 通訊員 劉厚珉